开心文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395|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误会集拾遗 台湾 中岭山禅院 张庆祥讲师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2-12-14
在线时间
8 小时
威望
421
贡献
191
注册时间
2012-4-9
阅读权限
70
主题
7
精华
1
积分
1070
帖子
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7:00: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心海宁 于 2012-5-23 14:32 编辑

问:什麽是执着呢?我每天坚持一定要做瑜珈功课,或是打坐,大家都说我执着,这到底算不算是一种执着呢?


讲师答:执着与否,是以养不养生来做判断的,而不是以有没有勉强自己来做判断的。虽然你常常处在毫不勉强的状态下,或是想做什麽就可以去做的状态下,但所做的事却不养生,甚至伤身,或者对众生有害,而你还拿不出勉强自己的魄力来改正,那就叫「执着」;

反之,虽然你正在勉强自己做一件事,但那是却是很养生的,很有益於自己或众生的,此时这种勉强不仅不能称为执着,反而是一种有益於去除执着的勇气!面临这样的处境,就要拿出勇气与魄力,逆着习性去做有意义的事,才是一个智者的魄力!

碰到该做的事、该改的毛病不去实践,看到有人勉强而行就说它是一种执着,那是没有正见的人所说的话!请问坚持每天做瑜珈或打坐,对身心有益还是有害呢?若是有益,便不叫执着,而叫毅力。

但若是做得超过身体负荷,想要拼个什麽记录,甚至造成身体伤害,那就叫执着了。有很多人整日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却常常说别人执着,只要你做的事有益身心,不必介意的。


了解更多请移步

黄庭禅官网:
http://www.htz.org.cn/

http://www.htz.org.tw/htz/index.htm

张庆祥讲师著作及YY国学讲堂MP3录音下载:
http://www.htz.org.tw/htz/cgi/activity_contents.php?id=38


黃庭禪電子報總目錄~(正體/簡體版)

http://www.htz.org.tw/htz/eNews/eNews_catalog.html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2-12-14
在线时间
8 小时
威望
421
贡献
191
注册时间
2012-4-9
阅读权限
70
主题
7
精华
1
积分
1070
帖子
32
沙发
发表于 2012-5-23 14:28:2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海宁 于 2012-5-27 17:37 编辑

问:什麽是“不分别”呢?选择不分别不也是一种分别吗?修行人都说要不分别,但想要上天堂不也是分别心的一种吗?

讲师答:您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没有弄清楚「不分别」的主轴是什麽?难道要弄得盐和糖分不清、黑色和白色分不清、好人坏人也分不清才叫不分别吗?那要怎麽教小孩呢?这样的见解除了让世界大乱以外,对世人有什麽帮助呢?

佛陀所提倡的“不分别”,其主轴是针对众生的烦恼罣碍这个主轴而言的,岂是这种黑白不分的说法呢?只因人们常因分别比较的心念而升起烦恼痛苦,於是佛陀就提倡“不分别”来引导众生从烦恼里走出来。

譬如你比较後发现,你的收入比任何同学朋友都低,你的烦恼立即驾着一股股气血翻涌上来了,这时佛陀就教我们以“不分别”的正见来对治烦恼。而这时不分别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不要去比较你和朋友间的收入差别,自然容易从烦恼里走出来。

第二个更究竟的办法是,你要懂得对胸中涌动的那个热血不分别,因为那个热血就像催化剂一样,让你的心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只要它一涌动,你就会陷入欲清静不得清静的窘境,

你所要做的是,不要认为胸中涌动的气血有好坏的意义,不要把那气血当作情绪好恶去判读,只当它是一股流畅的能量而已,那麽不论它是否存在,你都可以自在逍遥的。这便是不分别的终极意义,而非那些黑白不分的说法。

转载自:黄庭禅电子报第五期2010.12.11   误会集拾遗:关于分别心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2-12-14
在线时间
8 小时
威望
421
贡献
191
注册时间
2012-4-9
阅读权限
70
主题
7
精华
1
积分
1070
帖子
32
板凳
发表于 2012-5-23 14:32: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海宁 于 2012-5-27 17:53 编辑

问:现代心理学说这世上万事万物都是人们的心识所生出来的,是真的吗?

讲师答:现在研究能量学的都知道,宇宙中的万物都是能量所造成的,只要频率相同,物与物之间可以相互感应的。又说宇宙的法则是依据人们的心念而作出响应的,只要你想什么,宇宙都会生出来给你的。于是便推演出,教导人们集中意念去想象,便可以改变命运,甚至可以创造万物改造宇宙的说法。

当然意念可以改造某些事物的发展,譬如人们靠着想象而发明了无数的科技产品、靠着真诚可以改变人际关系、靠着宽恕可以减少烦恼,靠着意志力可以更上层楼…但这并不代表光凭人们的意念而不付诸努力就能改变命运,使一切的好运都发生在你的身上,或光凭意念就能创造宇宙的事物,甚至操控了宇宙的定律。


我要说的是,心念固有它的功能,有些事是心念可以影响的,有些事则是心念无法影响的。千万别过度夸张了心念的影响力,以免扭曲了人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意识可以改善人际关系,那是因为你展现出真诚;意识可以改变命运,那是因为你付诸努力;意识可以创造科技,那是因为你付诸研究;但若说意识可以创造万物,那么,大自然所生出来的万物,是在未有人类之前早就有的,岂是人们的意识所创的呢!再说这些万物在显微镜下精密的结构,远远超过人类智慧所能想象的程度。怎能说它是凭人们那朝三暮四、毫无定向的意识所创造出来的呢?这种说法听起来虽然让我们觉得很高兴,好像你就将无所不能、将拥有一切了!但那只是空欢喜一场,并不符合事实。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意识可以创造万物,是来自对「唯识」、「万法惟心」、「心生法生心灭法灭」这些字眼的夸大与误解。佛经中这几个名词的本意,是在强调世上一切万法本无高低,其是非价值乃是人们心中一些执着的看法所衍生出来的,并也因此产生了无数的烦恼。如果一个人愿意放下对万法的执着知见,当下就可以得到安宁的意思。因此精确的说,与其说万法是指世上的万物,不如说它最主要是指人们在自己心中所创造出来的好恶模式而言,更为恰当些。这样解释才能使众生往观照自己内心的大路前进,而不致堕入在集中意志空想好运降临的小径出不来。

既然这个「用心念去感应去创造事物」的误会是从佛学词句而来的,不如就让我举佛陀在楞伽经里曾经驳斥过这种说法的一段经句来证明吧!

楞伽经:
「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译:佛陀说:「大慧呀,就像有人说“世上的万物是由没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及人们的心识,三者所共同创造出来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靠着人们的意念,不仅能让有生命的乌龟从壳上长出毛来,也能让没生命的沙子里滴出油来了!假如你相信这种说法那就糟了,它已完全违背佛法的真义!提出有种无种与心识三个因缘就可以创造一切的说法,有这样的过错,既使人们再怎么努力使用意念想去创造另一个万物,终究是空洞且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段就是佛陀恐怕人们听到「万法惟心」之说而生起误会,以为宇宙的定律是跟随人们的意念在跑的,只要动动意念就想要什么都能创造出来了,最后落得凡事只用意念去妄想、去贪求,而忘了要脚踏实地去努力,因而有这样的说明。既然佛陀都做了这样的说明,想要获得快乐幸福的人们,除了要在社会上好好努力以外,还要往自身中去认清烦恼的真相才是究竟之道,而不是靠着妄想就要去得到一切万物了。再说,试看社会上那些已经应有尽有的人吧,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快乐幸福的呢?

至于日本学者研究意念可以影响水分子结晶的实验,但这也只能证明意念对万物的磁场有影响力,就好像一块磁铁对另一块磁铁天生就有影响力一般。但不能因为这块磁铁能影响另一块的磁力线,就夸大说这块磁铁可以创造任何万物了,这是两回事。


转载自:黄庭禅电子报第六期2010.12.21二、误会集拾遗:心念能生万物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2-12-14
在线时间
8 小时
威望
421
贡献
191
注册时间
2012-4-9
阅读权限
70
主题
7
精华
1
积分
1070
帖子
32
地板
发表于 2012-5-23 17:0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海宁 于 2012-5-27 17:54 编辑

问:每个宗教都说有上帝、有造物主,佛家为什么说没有上帝,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呢?

讲师答:实际上佛陀在经典中幷没有说过“有上帝”这样的话,但也确实不曾亲口说过“没有上帝”这样的话。既然佛陀都没有对此发表明确的看法,而选用模糊策略处理这个议题,那么信徒们也应该遵循这个模式,两个答案都持保留态度也就可以了。

这就好像孔子及耶稣都没有详细的描述地狱中惨不忍赌的景像一般,这两位圣人选择用模糊策略的方式处理这个议题,但这只是因为他们想把教育的主轴放在别的方向,而非表示孔子及耶稣否认地狱的存在。因此任何一个孔子或耶稣的信徒,若是斩钉截铁的说出”没有地狱”这样的话,实际上已经扭曲了圣人的意思了,还不如保留”两者都有可能”的空间,来得客观些。而面对有没有上帝的议题,也应该秉持这个态度较为妥当。坦白说,一个佛家徒若是斩钉截铁的说“没有上帝”这样的话,实际上在经典中没有依据,而且极可能曲解了如来佛的本意了。

至于佛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支持“没有上帝”的说法?那是因为楞伽经里有段话,被信徒给误解所造成的。这段楞伽经里的原文是:「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这句话被某著名的大德翻译成:「大慧啊!宇宙中的一切万物,离了人们所作的因缘之后,根本就不会再发生的。因为宇宙间本来没有一个造物者的存在,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离了因缘之后,世上的一切万有根本生不出来的。」

这位大德如此翻译,把「无作者故」翻成没有造物主,来证明佛陀认为世上没有上帝。然而佛陀说这段话的「作者」其实是指创造烦恼的人,因为经典是为了对治人们的“烦恼”而说的,不是为了对治每天在宇宙间所产生出来的万事万物而说的。佛法的目的,并不是希望消灭世上所有的事物与因缘,而是希望人们在面对所有的境遇与因缘时,内心别再生出烦恼来而已。这位学者把主轴抓错了,因而将这段经文作了一连串的误解。

其实这段话里面的「一切法」的主角,指的是心中的烦恼,也就是一切好恶分别的知见,而不是身外的一切事物,因为静观万物皆自然的嘛,失去清静的是人的心而已,与万物无关的;而「所作因缘」是指人心所妄攀附上来的好恶知见,这才是烦恼的因缘。而「作者」指的是创造烦恼的好恶知见,是那颗凡心,而不是指上帝。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烦恼只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来自充塞在宇宙的事事物物,也无涉于远在天边的上帝。

有了这个主轴之后,这段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大慧啊!心中一切的烦恼知见,若离开了自己所攀附的好恶知见这个因缘,就生不出来了。假设能够放下好恶的知见,一切烦恼罣碍便不再产生了。」

我认为这样才是直指人心的解释方式,才是众生当下可以受惠的方式,也才不致偏离主轴想要用这段经句证明没有上帝的存在,甚至想要消灭宇宙可以生出这么多美好事物的因缘。

但宇宙间到底有没有上帝呢?很可惜,这个议题无法用科学证明,虽然唯物论者只崇拜科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大自然的无量真理,永远有科学的网所打不尽的东西。就算是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晚年时也还因为感叹宇宙的精密与伟大,而信主了呢!

今日大部份的宗教都认为有上帝的存在,而有一部份人士认为没有上帝,他们只承认有个「因果」的力量在操控着宇宙的一切。那么试问这因果的定律是谁创的呢?如果有的话,就称那个创造因果定律的人为上帝也无妨吧。要不然,既然大家认为因果定律是世上最高的主宰,那就直接称「因果定律」为上帝也无不可的!总之,大家都公认世上有个最高的定律存在,称它为上帝也好、因缘、因果也好,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嘛!

因此认为有、没有上帝这两种理念都是可以幷存的,认为有上帝的人请尊重认为“没有上帝”者的看法,只要他能解除自身的烦恼、能利益他人,我想真正的上帝也不会计较的;而认为没有上帝的人,也请尊重认为“有上帝”者的看法,只要这能使他的心情更为安宁,有何不可呢!不如我们学个佛陀的“不分别取舍”,双重承认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转载自:黄庭禅电子报第七期2011.01.01二、误会集拾遗:有没有上帝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2-12-14
在线时间
8 小时
威望
421
贡献
191
注册时间
2012-4-9
阅读权限
70
主题
7
精华
1
积分
1070
帖子
32
5#
发表于 2012-5-24 14:37:5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海宁 于 2012-5-27 17:55 编辑

问:什么是衡量世间一切是非价值的最终标准呢?什么是人生努力一辈子的最终目的呢?
答:在这世上,众生们可能付出一辈子的努力去求学、工作,也有人用一辈子的精力去追求理想,他们到底是在追求什么呢?说到究竟处,这一切的努力,不外是为了要自己、家人、甚至人类的生命,能够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而已。那么如何才算是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有真正的贡献呢?最后你将发现,任何人的作为,必需是符合「养生」的目标,才算是对生命做出最有价值的贡献。而能否符合这个目标,也正是世间衡量是非价值的最后依据。

什么是「养生」呢?简单的说,就是能帮助人类的身、心、性、命往更健康的方向前进的事。易经系词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所以具有伟大的德性,值得人们敬畏,正是因为它能养万物的生;社会上的善人之所以令人尊敬,也是因为它们的作为足以帮助众生们养他的身心性命;而历代的英雄豪杰之所以令人景仰,也是因为他们牺牲了自己而使得他人的生命得以得到存活。因此可以说,世间最好、最美、最伟大的事,莫如「养生」两个字了。凡是符合养生的事,这世界就说是对的事、有德性的事、有智慧的事;而只要是伤生的事,这世界就说是错的事、缺德的事、愚蠢的事。因此可以说,世上一切的是非价值,都是以有没有符合「养生」这两个字,来做最后评判标准的。

例如一个人负面情绪很多,我们就会说这不好,那是因为它很伤生;而如果一个人常常保持好心情,我们就会说很好,那是因为这样很养生。因此如果你能帮助人们去除负面情绪,保持正面愉悦的心情,我们便会称赞它对社会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功德。

以此类推,如果一个人所追求的理想,或所致力的事业,甚至只是提倡一个活动、一件事、一句话,它可以使人们的身心更加健康,那么人们就会说那是对的、那是一种功德、那是值得提倡的。但若他所追求的,是足以腐蚀人们身心的健康事,那么我们就会说那是错的、那是一种罪恶、是一种堕落了。世上一切行为的对错,莫不以此来做为衡量标准的,知道这个衡量标准,你的行为不仅变得有依据,而且会变得很有弹性的。

好比很多家长都有疑虑,到底应不应该责骂或体罚小孩呢?当然正常情况下要用爱的教育才对的。不断的指责或体罚,对小孩的身心肯定是不养生的,因此我们说那是不对的。但事情也有很多例外的情况,例如有些小孩不论你如何用爱的教育,依然无法导正小孩的严重偏差,反而助长了小孩的有恃无恐为所欲为,最后有可能造成不可挽救的人格时,这时就叫溺爱了。溺爱对小孩及社会未来所造成的伤害,有可能比惩罚时所留下的阴影不养生得多了。因此两害取其轻的情况下,不得不改用严厉指责或惩罚的变通方法,来吓止孩子的行为继续偏差,此时这些严厉手段,已经减少了损伤,因此依然符合养生的目的。世上事有变有常,但权变的作法也只能偶而为之,等情况稍有改善,当然还得走回关爱的常态教育方式才是符合养生的目的。附带一提的是,惩罚时要拿捏好分寸,劳苦一下小孩的筋骨是可以的,但若假借为他好的名义把小孩打得一身伤,不论理由再怎么好,都叫虐童,都极不养生,因此当然是绝对不可取的。

再例如,有人常说“吃苦是美德”,这在常态内来说是对的,能吃苦的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也可以服务更多的人,并且也有益自己的健康,因此我们说这是很好的德行。但试问,若是在无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却自己吃苦到足以伤害身体的地步,还值得称道吗?那就不能说是一种美德,而应该说是一种执着了!为什么呢?因为它违背养生的原则。当然也有一种特殊情况,例如发生了重大的灾故,救难人员为众生吃尽苦头,不眠不休的抢救别人的性命,最后把自己累垮了,这看起来对自己不养生,但却救了更多人的生命,两相权衡之后,决定牺牲小我的养生,成全大我的养生,整体来说,伤生的比较少,而养生的比较多,因此我们说这是非常伟大的德行。

依这样的判断标准,相信您已经能回答下面的问题了。如果有人问:「节俭到好不好?」你就说:「节俭如果可以更益于自己或众生的养生,那就是好德行;但如果节俭到违背自己及众生的养生,那就叫小气、吝啬、执着了。」或是有人问你「喝酒到底好不好呢?」你就说「如果你能控制在养生、不紊乱气血正常运行的范围内,那就许可;但若喝到伤生还停不了,那就不对了。」(问题是有几个人有这个自制力呢?就算有这个自制力,所获得的好处,还不如去适量运动呢!因此圣贤谈到酒这个字,大多是劝人戒绝,以免众生误入歧途。)

所以,没有什么德性一定是好的,也没有一定是不好的,重点在于那样做到底对长远、对大体、对自己来说养不养生,这样了解了吗?因此如果有人对你说「古代那些礼教真是束缚人,应该全部都毁弃掉!」他这样的见解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相信聪明的你现在已经会回答了,你会说:「如果保留对人的礼貌,让人觉得心情好,自己也觉得很自在,对大家都养生,那么这是很好的功德,应该要保留;但如果对人有礼貌,会让人很生气、很伤生,那么礼教应该就要去除(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当然有人会问:「我对人有礼貌别人当然觉得很好,但我自己觉得很吃亏、很勉强,一点都不养生!这时到底要不要推行礼教呢?」我想这情况下要改变的是你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责怪礼教的不当了!因此礼教保留好呢?还是废除好呢?这不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而是养不养生的问题。

接下来我要来说明,不只是普世的是非判断与「养生」这个主轴有莫大关系,就连各教经典中,有许多令众生不论怎么解释都觉得矛盾、不能用的一些名词,也都是围绕在「养生」这个主轴来立论的。例如佛家的「不分别取舍」,如果解释成不要分你我还可,但若解释成“不要分好人坏人、不要分能力高低”,那么在日常运用上立即要碰到大麻烦的,好比你的小孩上学,你会告诉他“社会上没有好人坏人、什么人都应该可以交”这样的话吗?或是你为公司举才,你会说“能力无分高低,什么人都适合这个位置”这样的话吗?事实上你不可能如此的,那么当你告诉小孩说要和好人在一起,不要和坏人在一起时,你犯了「分别取舍」的过错了吗?不是的,经典的「分别取舍」指的是伤生、伤性的那部份而已,至于养生的那部份,都叫「不分别取舍」的。这一线之隔若是分辨不清,那经典读起来就到处充满矛盾了!

好比你和另一个人为了争一点利益而大动干戈,这很不养生,所以佛就劝你不要分别取舍,那怒火自然熄灭了。但若小区里有个人在卖毒品,非常伤生,此时佛便会叫人把它抓出来,让他与善良老百姓分开,这样才是爱民的作法,才是符合养生之道。符合养生的分别,都叫「不分别」,只有违背养生分别才叫「分别」,因为伤生的最大元凶是「好恶分别」的心念,因此提倡不分别取舍,正是为了养生,这样的解释才能将佛法与生活联结的。

再例如「无念」这个词句,若是你把它解释成“什么都不能想”,那试问接下来怎么面对生活呢?既然不能用在日常生活,那佛经岂不是变成可以解释但却不能用的学问了吗?实际上佛经中的「无念」,指的是违背养生的妄念没有了,而有助于养我身心性命的念头都还保留着呢,哪里是头恼一个念头都没有呢!这样的解法才不会堕入顽空的陷阱之中。佛经中其若有解释起来很矛盾的字眼,也都照这个模式去理解,便能触类旁通;生活中若有不知如何是好的矛盾,也用这个原则去判断,便能活泼权变了。

例如有人问:「我是个学佛的人,却常在安宁病房欺骗病人说“不会死”,这算不算妄语啊!」试想,一个小小的谎,能让临死的人得到安心,让他走向更好的道路,丝毫没有违背养生的原则,这是功德一件,怎会是妄语呢!我举个例子,好比你看到有个人被追杀,后面拿着刀子的人问你刚刚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你要老实说”有“呢?还是骗他说”没有“呢?当然要说没看到啦,这算妄语吗?当然不是,而且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呢!

或是有人问:「能不能杀蟑螂蚊子呢?」我这样说好了,如果登隔热流行了,不杀蚊子的话会死很多人,那国家会不会派出卫生单位来杀蚊呢?当然会的,如果杀了一些害虫能保护更多人,那么这是功德一件,情有可原的。那么家里的蚊子可不可以杀呢?当然若是危害到健康还是要清除的,或是用些驱蚊的东西就可以把蚊子赶出屋外了。

依照这样的原则,那么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应不应该杀呢?如果留着他会使更多人的生命受害,杀了这个人等于救了很多人的生命,那么判这个人死刑非但没有过错,而且是功劳一件呢!

因此,不论一般人的生活也好、修行人的修为也好,其行事对不对、应不应该,要如何权变才算合理,都是以符不符合「养生」的原则,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有了这个认识,世上的事情,就任你活泼运用了,而不至于被死板的原则给捆绑得不知所措了。

转载自:黄庭禅电子报第八期2011.01.11三、误会集拾遗:养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2-12-14
在线时间
8 小时
威望
421
贡献
191
注册时间
2012-4-9
阅读权限
70
主题
7
精华
1
积分
1070
帖子
32
6#
发表于 2012-5-27 17:29:2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海宁 于 2012-5-27 17:56 编辑

问:什么是活在当下呢?

答:「活在当下」这句话人人会讲,但试问活在什么的当下呢?每个人不都活在当下吗?这句话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大部份的人把这句话解读为:清楚自己当下在做什么事、专注做好当下的每件事、去感觉当下的每个动作、把握每个可以享受的时光尽情的去享乐…等。这些当然很好,但恐非圣贤说这句话的本意。为什么呢?因为圣贤所关心的,不是你哪件事有没有做好,也不是你有没有非常专注的去做事或去动作,也不是只鼓吹你有没有尽情享乐,而是你有没有更「健康自在」。

「活在当下」这句话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活」这个字,第二个重点才是「当下」这个词。这两个定义一错,圣贤的意思就面目全非了!「活」是过得更健康、更流畅、更自在的意思,这字很重要,也才是这句话的目的所在,但人们总把它当虚字一样读过,只注意「当下」而忘了「活」才是主角。又「当下」不能只解释为此刻、现在、或这一秒而已,推广其义应该是指当下所遭遇的任何正在发生的事件、任何境遇、任何顺境逆境、当下身中所升起的任何好坏感受、及当下心中所升起的任何心念及苦乐情绪等,都是「当下」这两个字所包含的范围。

因此「活在当下」的正确意思,应该是:“不论当下自身处于顺境或逆境中,都有自在快活的能力(不能只挑顺境才自在);不论当下身体升起喜欢或不喜欢的感受,也都有自在快活的能力(不只在好感受下才自在);不论当下心中升起什么气血、什么情绪,依然也有自在快活的能力(不只在正面情绪下才能自在)。”意思就是说,在任何逆境中、任何不快的感受中、任何负面情绪的当下,不需要花力气去转移、不需要花力气去逃避、去改造,当下依然有自在快活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

试想,当下一个逆境,你就必需急着应战,必需急着转移它,急着改造它,等改造到你认为满意的样子之后才能自在,那么这个自在还叫「当下」吗?这还有「活」可言吗?有人为了改变他命运的遭遇,一花就是二三十年的时间不断去经营改造,等改造成功之后终于心满意足的笑了,这样的故事在世俗的眼光中虽然可歌可泣,但以投资报酬率来说,就算这个最后的笑是称心愉快的,是轻松自在的,也未免太短,而那条得不到自在的道路未免太长了吧!这种寄望在把逆境都改造完了之后才能得到片刻自在的方式,怎能叫「活在当下」呢!或是只能享乐而吃不了片刻苦头的知见,岂有能力快活在每个当下呢!现在的人动不动就死气沉沉在当下、哀哀伤伤在当下、狂妄骄傲在当下、贪欲爱妄在当下…那个那个清明自在的本真早已死亡残废在当下,而却朗朗上口的说自己是「活在当下」!人们对这句话的误会岂不是深得很吗!

「活在当下」是在痛苦的当下、在快乐的当下、在逆境的当下、在顺境的当下,都能保有自在清明的本真,都能不被境遇、情绪所妨碍,任何你想象得到的当下都有自在快活的能力。高兴时就自在于高兴的当下、疲累时就自在于疲累的当下、哀伤时也有能力自在于哀伤的当下。

这种境界只有西方人提倡吗?中国先圣先贤早在几千年前不是说过「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吗?在喜怒哀乐的当下就有太和的能力,不必等喜怒过后才太和。而这种禅悦心法六祖不也早已说过「烦恼即是菩提」这样的话吗?烦恼的当下就等于菩提禅悦,无二无别的,何需等平抚转移之后才自在呢!若是需要去平抚改造,就是内心对它有个「怕」存在,光这点怕就让自在清明的心死了,还哪来的「活」呢!逆境现前,甚至负向情绪现前,一点都不怕它、不必改造它,当下就能甘之如饴,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

中庸不是说过吗:「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个「素」字是洁净无染的意思,一个君子只愿把当下位置上的本分尽好,在当下的位置上施行他的道,历炼他的道,而不愿有非分之相。一个君子如果当下是富贵的,就甘愿以着富贵去行济贫的道;如果当下是贫贱的,就甘愿在贫贱中历炼自己廉洁的品格;如果出身在蛮夷地域,就在蛮邦做好行侠仗义的道;如果不幸遭逢患难,就在患难中行牺牲奉献的道。君子是不论遭遇是好是坏,总是把握每个当下,尽力去树立他的品格,让他的品格「活」起来,也让众生的品格「活」起来,君子不会因为遭逢一点逆境就让气节死了,也不会等到环境都已经称心如意之后才努力去做这些事,这才是真正的君子,这才是「活在当下」的真义。

翻翻古书你到处都可以发现,中国老祖宗早就把「活在当下」用更具体易懂的方式说得圆满明白了,这岂是近代才出现的话题。更惶论现代的人只看到肤浅的「当下」,而忘了最重要的「活」字,想要赶上古人高风亮节的品格,及深邃的内涵,恐怕路还长得呢!

转载自:黄庭禅电子报第十一期2011.02.11 误会集拾遗:什么是活在当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2-12-14
在线时间
8 小时
威望
421
贡献
191
注册时间
2012-4-9
阅读权限
70
主题
7
精华
1
积分
1070
帖子
32
7#
发表于 2012-5-27 17:31: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海宁 于 2012-5-27 17:56 编辑

问:不是说要殷鉴过去、展望未来、还要活在当下吗?那么为什么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呢?这不是很矛盾吗?

答:作为一个人,当然要把握当下好好的努力,也要好好的规画未来,并且要记取以前的教训,这都是很好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佛陀要说三心不可得呢?要了解这句话,其重点就在一个「得」字!这个「得」字是贪执、或执着的意思。什么是执着呢?「执」是抓住不肯放,「着」是染着洗不掉。明知错了、不对了、没有帮助了,还继续固执的往前做;明知道事情已成定局,已经无可逃了,却不肯坦然接受,还不断作毫无帮助的担心或抵抗,并因此使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这就叫「执着」。

佛所说的「三心不可得」,其主轴是指对于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执着而言的,也就是劝人在任何时刻,都应该怀着轻松自在的心去面对现实,不要陷入毫无必要的担心计较等执着,因而有此说法。

中国有句成语叫「杞人忧天」,这典故是古代杞国有个人,因为担心有一日天会垮下来压死所有的人,所以整日眉头深锁,忧心忡忡,一辈子没有把握过一天应该快活的日子。后来的人就用「杞人忧天」这句成语,来劝人应该把握当下做正确而有益的事,避免不必要的担心。而现代心理学则说:「人类的担心烦恼有94%是根本不会发生的。」这两个东西方的说法,都与佛陀的「三心不可得」的用意一致。

因此读者研习经典时,要把握圣贤仙佛们著书立说,不外是要我们「回归和谐健康的人伦生活」这个主轴,才不会把「三心不可得」误解为「不能回想过去、也不能计划未来、更不要把握现在」这种乖离日用伦常的荒谬解法。难怪现在的人不是大叹经典难学,就是污诬指圣贤的经典为无用之说,这都是因为失去「回归和谐健康的人伦生活」这个主轴所引起的误会。

转载自:黄庭禅电子报第十二期2011.02.21 误会集拾遗:《三心不可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2-12-14
在线时间
8 小时
威望
421
贡献
191
注册时间
2012-4-9
阅读权限
70
主题
7
精华
1
积分
1070
帖子
32
8#
发表于 2012-5-27 17:32: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海宁 于 2012-5-27 17:57 编辑

问:所谓鬼神之说,科学无法验证,一概都是迷信吧!

答:科学无法验证的就是不存在的东西吗?你不觉得光是这句话本身就非常的不科学吗!想想,宇宙有多大?隐藏在里面的真理有多少!科学家已经挖掘出宇宙里的全部知识了吗?还是只窥测到苍海的一蠡而已呢?人类所知道的比例,是何其的卑微!

自从1765年瓦特发明蒸气机,把人类带入科技领域以来,不过才二百多年而已。如果把地球所的寿命比喻为一天的话,二两百多年就像是前两秒钟而已呀!以这短短两秒钟的科技发展,那不就像是幼儿园的程度吗?但科学家们却要说自己是科技尖端,说自己是无所不知的,说举凡像鬼神之类,他们所不能验证的事,都是不存在的、都是迷信的!那不就像是一群幼儿园的学生,公告说由于爱因斯坦的学说他们无法验证,所以是一种迷信!你不觉的这很狂妄自大,也很无知吗!这种观念,才是最大的迷信!

我的意思倒不是说科学无法验证的就都是存在的,或都是科学家的无知,其实科学家这两百多年来已有很多的发现,并且对人类有很大的贡献。我所强调的是,科学家没有能力验证,但确早就存在于宇宙间的事还多着呢!面对宇宙的浩瀚,科学家应该学习更谦虚以对,遇到有能力检验出错误的事,科学家当然可以说它是一种迷信;但遇到目前还没有能力完全弄懂,没有能力去检验的事,科学家应该承认是目前的科技还不足以验证,他有可能存在,也有可能不存在,而不能说科学界无法检验的事,都是不存在的,或都是迷信的。这种说法和狂妄的恶霸没什么两样的。

目前社会上对于鬼神的认知就正处于科学还没有能力验证的阶段,但各宗教的创教圣人都承认是有鬼神的,世界各也不时传出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灵异事件,而接触鬼神的人,又无法把这能力给所有的人都可以去验证,因此面对这个议题的态度,最好是持客观开放的态度,对于认为有鬼神,及认为没鬼神的说法,采双重尊重的态度,这样就可以免去科学家说宗教家是迷信、而宗教家说科学家是无知的窘境。等待未来有能力验证的时代来临,再让后人去揭开这团迷雾吧!

转载自:黄庭禅电子报第十三期2011.03.01 误会集拾遗:科学不能验证的都是迷信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2-12-14
在线时间
8 小时
威望
421
贡献
191
注册时间
2012-4-9
阅读权限
70
主题
7
精华
1
积分
1070
帖子
32
9#
发表于 2012-5-27 17:35: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海宁 于 2012-5-27 17:59 编辑

问:那些修行人立志要成佛作祖,那不也是一种贪吗?我只不过贪点蝇头小利就叫贪,他们比凡夫的贪还更大吧!


答:你这问题可真是问得大快人心啊!好多人想问呢!要了解这问题,首先要把「贪」这个字定义清楚,就不会造成这样的误解了。

想要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拿到不是我本分所该有的东西;内心有个期盼,但这期盼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且还会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身心财产,这才叫做「贪」。

若是本来属于我的东西,只是暂时丢掉了,现在把它找回来,不能叫做贪。或是心中虽然有个期盼,但这期盼并不会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身心财产,甚至反过来还有益于自己或他人的身心,也不能叫做「贪」。

总之,会造成自己或别人的伤害的愿望或作为,才叫「贪」。一个凡夫在社会上努力经营正当的事业赚钱,对众生的身心健康还有帮助,那对社会是一种贡献,不能叫做贪。但你所赚的钱是不义之财,或是会造成他人损伤;或是你为了赚钱,把健康都不要了,把身心都弄垮了,家庭也不要了;或是你赚了钱之后都不肯拿出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只会把它锁在保险箱里…不论这钱是大是小,圣贤都会说你是「贪」。

那么那些潜心修行的人,尽量减低自己的欲望及需求,戒除一切伤害他人及伤害自己的事,所提倡的都是叫你怎么去爱别人、帮助别人的事,当然这不能叫做贪。而您的疑问是他想要成佛、他贪得佛的果位,所以应该是贪。然而你却忘了一件事,人人本来是佛,希望找回自己本来纯净的面貌,这件事又不伤害人,又不伤害自己,又能使内心得到更多详和,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怎么能叫做贪呢?况且,你忘了如果他有一天能修成佛的话,实在是由于他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无贪无求才修成的,而不是因为他贪求佛的果位、贪求高高在上让人家膜拜、或是贪求无所不能的法术以便能够为所欲为就能修成的。因此,真正修成佛果的,没有一个贪的,有一点贪念就成不了佛,这个本末您一定要分别清楚的。所以别诬指所有天上的佛都是人间第一贪的才上得去,试图以此来显示自己比佛还清高,这依旧是愩高我慢的毛病在作祟。对于神佛能死守善道,证得自己的本位,而我们却毫无恒心,以致不断流浪生死,要感到非常谦卑及汗颜才好呢


转载自:黄庭禅电子报第十四期2011.03.11  误会集拾遗:《谁最贪》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2-12-14
在线时间
8 小时
威望
421
贡献
191
注册时间
2012-4-9
阅读权限
70
主题
7
精华
1
积分
1070
帖子
32
10#
发表于 2012-5-27 18:00: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海宁 于 2012-5-27 18:00 编辑

问:我学了各式各样情绪管理的办法,但总觉得不究竟,至今我的情绪还是不时的泛起波滔,让我觉得不得安宁!什么才是解脱内心烦恼的究竟办法呢?

答:问题就出现在你所学的任何办法,都指向同一个错误的方向,那就是想尽办法要使你的情绪永远不动!而你在不知不觉间,也相信了这种谬论。我的意思是,人的情绪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时常有所波动,这是非常正常的事。如果你以为想要得到永远的安宁,就是要使自己完全没有情绪的波动才能达到,那么就像是一个人,想尽任何办法要使海面变得平静无波一样的,既使他耗尽十辈子的精力,也终将是徒劳无功的。

就好比海面上无数潮来潮往的波浪吧,那不是很美的事吗?那不是很应该存在吗?让它自由来去有什么不可以呢?为什么你要费尽一辈子的心思想要去消灭它呢!同样的,你的心海有点波浪不是很好吗?不是很应该吗?不是很值得欣赏的事吗?从什么时候起,你开始误以为要使内心没有任何起伏才是对的呢?

这乃是肇因于一个天大的误会,只因人们有烦恼发生的时候,都刚好是内心的情绪有波动的时候,于是人们便直觉的联想到,如果能消灭那个情绪波动,不就可以永远没有烦恼了吗?这乍听之下好像是对的,但试问,如果有一个人生了一种病,他看到海面上有一点点的波浪就觉得烦恼,此时你会建议他尽一切努力去妨堵海上有任何波浪的发生吗?不会的,这不究竟的,因为无论你怎么费尽心思与精力,海面总是有波浪的,依循这样的做法,你永远也不可能成功的!

那么这个人该怎么做才有可能成功呢?他所应该致力的,是去改变自己执着在波浪上,那个分别好恶的看法!只要掌握这个关键,就有成功的机会。当他开始不怕波浪的时候,不论波浪存不存在,都可以自在安宁的,不是吗!

觉悟这条在七情道路上就超然解脱之路的人,才称为「觉者」。佛家的「菩萨」翻译成中文叫“觉有情”,而不是“觉无情”因此千万别误以为要从消灭情绪下手。“有情”就是有情绪波动,是在情绪发生的当下,觉照情绪波动的真相,对那波动有不分别好恶的能力,只当它是一股毫无意义的能量看待,这才叫觉者、才叫菩萨。六祖不也说「有情来下种」吗?为什么你总是想从消灭情绪来下手呢?心经不也说「观自在」吗?这是在情绪的当下也有自在的能力,什么时候开始,你觉得情绪应该「观不在」才能自在呢!中庸不是说「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吗?什么时候开始,你误以为喜怒应该都不能发动才有可能得到「和」呢?

去找吧,找一个能教导你在喜怒七情发动的当下,就能得到自在的法门,那不仅符合各教经典的精义,更能落实在日常生活毫无抵触,那必是你究竟的解脱之路了!


转载自:黄庭禅电子报第十五期2011.03.21  误会集拾遗:《究竟的解脱之路》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开心文化

GMT+8, 2024-12-4 01:47 , Processed in 0.018836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1 kxwn.cn

回顶部